新聞動態(tài)
NEWS AND INFORMATION
|
廠家詳述國內垃圾分類設備發(fā)展現(xiàn)狀與分析时间:2020-03-16 作者:杭州澤燦環(huán)境【原创】 垃圾分類標準與分類垃圾桶及其附屬功能的設計是在國內推行智能垃圾分類處理的兩大瓶頸。結合國內外垃圾處理方式以及智能分類垃圾桶的研究與應用,對比分析提出了國內現(xiàn)有的垃圾處理方式和分類垃圾桶的不足,垃圾分類政策和智能分類垃圾桶的設計是相輔相承的,目前國內重視政策,但是對垃圾分類設施的設計明顯滯后。并依據(jù)其原因提出了對應的設計要點。
截至2015年,據(jù)中國環(huán)境衛(wèi)生協(xié)會統(tǒng)計我國每年產生約18564.0萬噸垃圾,焚燒和填埋處理了總量的94%,其中,廚余垃圾的處理尤為粗放,我國飲食結構和餐飲習慣造成垃圾油水比例高、固體殘余物多、缺乏二次分類以及粉碎等處理,極易對空氣、土壤、地下水造成很大的損害[1]。我國的垃圾分類體系一直發(fā)展滯后不夠完善,而垃圾桶設計反過來也制約垃圾分類的推行。 一.垃圾分類和垃圾分類設備的相互制約關系 垃圾分類是先導,自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開始,經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多項文件的出臺,目前我國將垃圾分為六個粗分的一級類別和八個細分的二級類別。但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垃圾分類的執(zhí)行力度很弱,一是缺乏意識,二是分類標準不規(guī)范、三是配套分類垃圾桶不完善[2]。 分類垃圾桶是垃圾分類的衍生物,也是進行垃圾分類時的必要載體。目前我國城市主要采用了兩種規(guī)格的分類垃圾桶,一種是三色標識的分類垃圾桶,分別為可回收(綠色)、不可回收(黃色)、有害(紅色);一種是四色標識,可回收(藍色)、廚余(綠色)、有害(紅色)、其他(黑色或灰色)。但無論哪一種,我國垃圾的特性例如廚余垃圾含油、含水量高、塑料制品多、對有害垃圾風險意識低、國內特有的廢品回收機制、袋裝垃圾習慣、沒有完善的垃圾運輸、加工鏈條等都決定了實行難度異常大,相比國外的分類政策,國內顯得滯后。表1為國內外垃圾分類的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基本為混合收集。分類較國外少而粗放,垃圾細分才能體現(xiàn)出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但細化分類標準需要一定的過程,并不是增加幾個投放點就能一蹴而就,另外混合收集最大的弊端是“干、濕”難以分離,對垃圾回收處理鏈條的下游造成很大困難,與此同時,分類不規(guī)范使得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并不高,垃圾分揀不清容易對垃圾處置設備造成損害
二.智能分類垃圾桶設計存在缺陷 1.形式單一 國內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垃圾桶形式單一,設計存在缺陷,從而導致垃圾分類的公眾參與度不高。主要體現(xiàn)在分類垃圾桶結構仍然采用了傳統(tǒng)的開放式或者手動封蓋式,用戶體驗差,衛(wèi)生條件不好。其次國內未對分類進行國標要求,各個城市分類垃圾桶顏色、標識不統(tǒng)一。再者垃圾分類的整體鏈條不完整,分類垃圾桶的設計只完成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垃圾混裝收運現(xiàn)象也嚴重破壞了可回收物垃圾桶的分類效果。 2.功能性無法滿足垃圾分類需求
國內常規(guī)的垃圾分類為四類,但多數(shù)垃圾的分類邊界模糊,容易引起錯誤投放,例如紙張類垃圾,衛(wèi)生間用紙為其他垃圾,但是報紙、書籍等屬于回收垃圾,分類垃圾桶及其附屬結構對垃圾沒有做到有效的盛載、封裝和保護,仍然采用了“通行性、兼容性”設計,不存在分類性能,無法做到油水分離,有害無害分離,不同類別的垃圾袋無區(qū)別,垃圾桶的設計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垃圾分類上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實用性。 2013年以后,我國智能分類垃圾桶的設計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僅僅是在現(xiàn)有四分類的基礎上,對外形、色彩或者部分結構進行改進,未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分類處理問題,一個是增加太陽能、控制器、光電裝置、氣體排放裝置等復雜的機構,走“智能”路線,成本增加且實用性不強。反觀國外,設計特點鮮明,適用人群、場合明確。 |